“高可靠陶瓷封装技术”专题

  • “高可靠陶瓷封装技术”专题前言

    <正>陶瓷封装作为承载半导体、各类电子元件及其集成模块的关键包封体,不仅是电子元器件与模块的“保护外壳”,更承担着提供机械支撑、密封防护、散热通道及电磁屏蔽等多重核心功能。作为衔接芯片与电路系统的重要界面,高可靠陶瓷封装不仅是沟通芯片与组件、乃至整机系统的桥梁,更是器件与电路的有机组成部分。陶瓷封装在电子电路系统中占据着大部分的质量和体积,较高的成本,且相当比例的可靠性问题与封装环节直接相关。随着微纳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陶瓷封装的形式与工艺技术也呈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在高可靠应用领域,陶瓷封装凭借其优异的电学性能、热管理能力和可靠性表现,始终是研发与应用的焦点。陶瓷材料在基板与转接板应用中展现出卓越性能,是继玻璃、多晶硅之后最具优势的选择。

    2025年08期 v.62;No.579 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5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可靠陶瓷封装技术”专题组稿专家

    <正>高岭 研究员,中电国基北方副总经理,1995年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获得自动控制专业学士学位,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课题,申请多项专利,在不同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与翻译《微电子封装手册》和《陶瓷多层布线基板-VLSI封装/多芯片组件基板技术》等书籍,《电子与封装》编委,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10余项。

    2025年08期 v.62;No.579 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8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温共烧陶瓷的技术现状及新进展

    王东生;任才华;张炳渠;

    高温共烧陶瓷(HTCC)封装技术在电子元器件封装领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技术的成熟应用,依赖于高质量粉体制备技术和多层共烧技术的突破及稳定生产。近年来,在这两个传统工艺上,仍然出现了工艺的进步与革新。另外,高温共烧陶瓷在生产工艺、结构设计、材料创新方面也存在突破,包括:增材制造技术实现孔径9μm通孔与曲面转接板,微流道嵌入式设计提升散热效率,以及厚膜光刻工艺可以制备15μm线宽精细线条。分析表明,高温共烧陶瓷封装技术正通过新工艺、新结构及新材料向高功率密度、高精度方向演进,为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推动行业发展提供技术路径。

    2025年08期 v.62;No.579 9-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0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温共烧陶瓷精细互连方阻控制研究

    程换丽;淦作腾;刘曼曼;马栋栋;王杰;

    高温共烧陶瓷(HTCC)由于其高可靠性、可多层布线、出色的散热性能等突出的优势,在高密度、高可靠的信号处理封装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金属化方阻作为HTCC性能的核心指标,直接影响器件的高频响应、信号完整和长期可靠性。为满足精细互连的方阻要求,在同一张网版上设计不同线宽的线条,分析线宽和方阻的关系。研究表明,同一网版上印刷不同宽度的金属线条,其方阻随线宽的变化关系较为复杂。线宽从30μm到2 000μm,方阻呈现先变小后变大的趋势,这是目前难以实现精细线条方阻控制的主要原因。通过优化不同线宽进行方阻设计,配合调节浆料黏度、丝网参数和印刷参数,调整浆料配方,达到方阻匹配,进一步提高了线条方阻控制精度。

    2025年08期 v.62;No.579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丝网印刷中刮板对图形质量的影响

    淦作腾;魏紫轩;王杰;慕鑫;

    丝网印刷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电子封装领域的关键技术,其印刷的图形质量直接决定了最终产品的性能。刮板作为丝网印刷的核心部件之一,其参数对印刷图形的质量有显著影响。研究了刮板硬度、刮板角度和刮板形状三个参数对丝网印刷图形质量的影响,主要从图形的边缘清晰度、厚度均匀性和线宽一致性三个维度考量。通过实验对比,硬度为60HD~70HD、倾斜角度为55°~70°范围的直角刮板印刷出的图形质量最高,线宽可控制在(50±5)μm,厚度可控制在(20±5)μm。批产实验表明,该刮板参数能够批量化印刷高质量图形,有利于提高印刷精度,从而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

    2025年08期 v.62;No.579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6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陶瓷外壳侧面半圆金属化空心孔的形貌控制

    李佳敏;淦作腾;张丹;杜倩倩;王灿;

    针对空心孔层压加工时发生的形变问题,分析了层压压力、层压温度、掩板孔径及橡胶硬度在层压过程中对空心孔变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降低层压压力可以有效改善空心孔的变形程度。同时,选择合适的掩板孔径及硬度较低的橡胶也能有效改善空心孔变形程度。当层压温度位于一定范围内时,层压温度对空心孔的变形影响较小。当层压压力为1 500~2 500 psi(1 psi=6 894.76 Pa)、掩板孔径与空心孔孔径接近时,采用硬度为0~30 Shore A的橡胶进行层压,制备出形貌笔直、无明显变形的空心孔。这一研究结果为制备形貌优良的空心孔提供了重要参考。

    2025年08期 v.62;No.579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5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氧化铝陶瓷多层基板平面度改进工艺研究

    张丹;淦作腾;李佳敏;杜倩倩;王灿;

    氧化铝陶瓷多层基板的平面度作为关键性能指标,直接影响着其在精密仪器、电子器件等领域的应用效果。由于芯片、金属零件封装技术可靠性及气密性要求不断提高,氧化铝陶瓷多层基板平面度亟需提高。影响多层基板平面度的因素较多,分析了不同浆料型号、层压压力、层压温度、层压时间对基板平面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选用与氧化铝陶瓷收缩系数匹配性高的金属化浆料可有效改善氧化铝陶瓷多层基板的平面度。同时调整层压压力、层压温度和层压时间也能有效改善陶瓷平面度,其中层压压力对陶瓷平面度的影响较大。将层压压力调整至2 500~3 500 psi(1 psi=6 894.76 Pa)时,氧化铝陶瓷多层基板平面度得到很大改善,平面度可由原来的0.08~0.10 mm改善至0.04~0.05 mm。这一研究结果可为氧化铝陶瓷多层基板平面度控制提供参考。

    2025年08期 v.62;No.579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8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CQFN外壳孔壁金属化工艺的研究

    王灿;淦作腾;杜倩倩;李佳敏;张丹;王轲;

    陶瓷四边无引线扁平(CQFN)外壳尺寸小且电、热性能优良,被广泛应用于高频微波芯片的封装领域,其侧壁城堡结构对其电性能及板级安装可靠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重点分析了侧壁城堡结构中的孔壁金属化加工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常见缺陷。通过对生瓷料片进行预处理的方式提高城堡结构的层间叠片精度,并采用正交实验方案获得了制备孔径为0.20 mm、高度为0.50 mm的城堡结构的孔壁金属化工艺参数范围:填孔压力为15~20 psi(1 psi≈6 895 Pa),浆料黏度为110×10~3~140×10~3 cp(1 cp=10~(-3) Pa·s),负压气流体积流量为8~16 L/s,掩模版孔径为0.18~0.23mm,并将该工艺参数推广至CQFN外壳的加工中,这对CQFN外壳及其他具有城堡结构的陶瓷外壳的加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025年08期 v.62;No.579 4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3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热切工艺对HTCC尺寸一致性的影响研究

    杜倩倩;淦作腾;王灿;李佳敏;张丹;

    生瓷热切工艺作为高温共烧陶瓷(HTCC)加工流程中的关键工艺,热切质量直接影响着陶瓷外壳外形尺寸和表面形貌。针对HTCC加工过程中生瓷块热切工艺的关键参数进行优化实验,重点考察了热切刀具刀刃角度、工作台温度、热切刀速、热切刀温度四个关键因素对8 mm厚度生瓷块外形尺寸一致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优化热切工艺参数,可提高热切后外形尺寸一致性,当热切刀具刀刃角度调整为15°~25°、工作台温度为65~75℃、热切刀速为15~25 mm/s、热切刀温度为55~65℃时,生瓷块外形尺寸极差由0.28 mm优化到0.05 mm。这一优化方案不仅有效地解决了热切后生瓷块尺寸波动问题,同时为HTCC封装外壳制造过程中生瓷材料高精度加工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2025年08期 v.62;No.579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3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化镀镍金层键合性能研究

    张佳琦;杨永泽;

    化镀厚金层是微电子封装的关键表面处理技术,厚金层的键合性能对高可靠电子器件至关重要。聚焦于化学镀金工艺与金丝、铝丝键合工艺的协同作用,系统探究金层厚度(0.03~3μm)及热处理对界面特性与键合可靠性的影响。通过调控金层厚度,分析了金层微观形貌的变化规律,阐明了金层厚度对铝丝键合的影响以及脱键机理。另外,结合不同热处理条件(150~250℃),阐明热处理会导致Ni向Au层扩散,最终在表面发生氧化,导致金丝键合困难。结果显示,金层厚度超过0.6μm可能导致铝丝脱键。在空气气氛下于250℃热处理2 h, 1~2μm的化镀厚金层会出现金丝无法键合的问题。

    2025年08期 v.62;No.579 5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3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化镀镍金陶瓷管壳金锡合金封帽空洞研究

    王喆;王永辉;杜勿默;

    陶瓷管壳的化镀镍金工艺主要用于球栅阵列(BGA)焊盘等引出端的镀覆,在无法设计电镀工艺线的管壳产品中,封口区与键合区才会采用化镀镍金工艺,但化镀镍金镀层陶瓷封装密封性能的试验验证与可靠性论证并不充分。采用化镀镍金、化镀镍电镀金、电镀镍金三种镀层结构的陶瓷管壳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金锡合金气密性封装。通过微观组织和元素表征与X射线测试观察封口界面与断面微观形貌,系统研究了化镀镍金管壳封口空洞的分布特征与形貌特征。结果表明,化镀镍金陶瓷管壳封帽后,封口区会形成密集空洞,空洞造成的密封宽度小于设计密封宽度的25%,密集空洞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化镀还原金层内部缺陷与杂质影响了焊料冶金反应。通过将镀覆方式由还原金改为置换金,将镀层厚度由1.3μm以上调整至0.1μm,可以消除密集空洞,使封口区空洞率由约28%降低至0。研究成果有助于提高微电子元器件陶瓷封装质量,提升金锡合金封帽工艺的可靠性。

    2025年08期 v.62;No.579 6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3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FC-CLGA外壳用可焊性试验方法研究

    彭博;郑镔;林炜国;魏钰金;刘林杰;

    倒装芯片-陶瓷焊盘阵列(FC-CLGA)封装外壳具有体积小、引出端数量多、信号完整性好等特点,广泛应用于高速集成电路(IC)和射频微波电路中,其焊盘可靠性直接影响器件乃至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可焊性是焊盘可靠性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可焊性试验中各参数对焊盘浸润效果的影响,参数包括浸入频次、停留时间、浸入角度、浸入方向和焊料温度。试验结果表明,浸入频次、浸入角度、浸入方向对焊盘浸润效果的影响较大,停留时间(≥5 s)、焊料温度(≥245℃)对焊盘浸润效果的影响较小,并确定了试验操作方法:90°正向浸入三次,若有未浸润焊盘则加涂助焊剂旋转180°再浸入三次。为后续保障FC-CLGA封装的可靠应用提供了试验参考。

    2025年08期 v.62;No.579 69-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0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技术论坛

  • 混合工质两相流微通道冷却研究进展

    邵明坤;常慧;雷旭斌;刘广林;杨鹏;纪献兵;

    随着高功率电子器件的特征尺寸越来越小、集成度越来越高,其运行过程中所需要的输入功率与能量损耗也越来越高,因此在运行过程中所需要冷却的热量也急剧增加。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现有电子器件通道冷却研究主要在通道尺寸、通道结构优化和表面微纳结构优化设计三个方面,而且流体介质也比较单一,大多数侧重于纯工质,对于混合工质的研究较少。混合工质在沸腾吸热过程相对于纯工质具有优势,但也存在温度滑移以及组分等多因素参数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可以尝试将混合工质多相流动冷却应用于微型电子器件的散热中,适应高功率电子器件散热需求。

    2025年08期 v.62;No.579 7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9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材料与结构

  • 高质量CsPbBr3纳米线气相离子交换处理前后的结构、形貌与光电性能演变

    杨驰;李建良;杨一鸣;

    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因其优异光电特性成为研究热点。采用高温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了CsPbBr_3单晶,通过气相离子交换技术成功合成不同卤素比例的CsPbBr_(3-n)X_n(X=Cl或I)纳米线。缺陷密度分析显示,Cl掺杂使缺陷密度从1.11×10~(15) cm~(-3)增至~2.32×10~(15) cm~(-3),I掺杂体系缺陷亦有显著增加。光电测试表明:在405 nm波长激光(2.5 mW)照射下,Cl掺杂器件最大电流随交换深度增加从~150 nA降至~100 pA,而I掺杂器件电流稳定在50 nA左右。研究揭示卤素调控可显著改变材料缺陷态与载流子输运特性,其中Cl掺杂体系对交换深度敏感度更高。该成果验证了离子交换技术对钙钛矿材料光电特性的可控调节能力,为开发组分可调的新型光电子器件提供了重要技术路径。

    2025年08期 v.62;No.579 92-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9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MEMS与传感器

  • 基于棱台状微结构电极的多功能柔性压力传感器

    王海珍;李哲;唐昊阳;安宸;黄其锐;李德慧;

    随着可穿戴柔性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柔性电子器件成为电子信息领域关注的焦点。柔性压力传感器由于其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等优点在人体健康、运动监测、人机交互以及电子皮肤等领域受到广泛关注。为提高柔性压力传感器的灵敏度等性能,设计了基于棱台状微结构电极的柔性压力传感器创新实验。使用光刻和刻蚀等微电子工艺手段得到图案化微结构模板,结合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制备了具有棱台状微结构电极的多功能柔性电容式压力传感器。传感器的性能参数测试结果表明传感器的灵敏度可高达22.2 kPa~(-1),响应时间为60 ms,最小迟滞为3.4%,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人体脉搏监测和气流探测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2025年08期 v.62;No.579 102-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8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SnSe/MoS2异质结可见光增强NO2室温气体传感器

    穆晴晴;胡雪峰;王子龙;李阿龙;谭莉萍;张国鹏;余得宝;王晓亮;章伟;

    以锡粉和硒粉为起始原料,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成功制备SnSe薄膜。进一步通过超声分散与涂覆工艺构建SnSe/MoS_2异质结。利用Raman光谱技术对SnSe、MoS_2及SnSe/MoS_2异质结进行了晶体结构表征。用热蒸发镀膜技术在材料两端沉积了一层约50 nm厚的金电极,从而形成SnSe和SnSe/MoS_2异质结器件,并对它们的气体传感性能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在室温条件下,SnSe/MoS_2传感器能够检测到ppb(10~(-9))级别的NO_2并展现出了卓越的气敏特性。当该器件受到可见光照射时,传感器对NO_2的响应值显著提升(由13.045%提升至23.602%),响应时间也大幅缩短(由25 s缩短到19 s)。此外,此传感器还具备良好的重复性、显著的选择性以及长期稳定性。最后,简要分析了基于SnSe/MoS_2的气体传感器对NO_2的气敏响应机制。

    2025年08期 v.62;No.579 11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1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加工、测量与设备

  • 基于参数化仿真的金锡焊料熔封可靠性分析

    程理丽;

    基于参数化仿真方法,对比金锡焊料熔封过程中,焊料的不同夹持位置对金锡焊料的应力分布影响。为了简化仿真过程、节省模型载荷施加时间,采用基于ABAQUS Python的二次开发程序,实现弹簧夹子压力载荷的参数化施加和仿真结果的参数化提取,进一步提高仿真效率。在参数化建模和结果批量导出的基础上,发现金锡焊料在熔封过程中的应力分布不均匀,在弹簧夹子直接施加压力的区域,应力较大,是造成焊料向芯腔内溢的重要原因;在远离弹簧夹子施加压力的区域,应力较小,趋近于零,是造成焊料空洞的重要原因。基于参数化仿真结果,当弹簧夹子夹持位置从边缘向中间移动,应力差值从0.725 MPa增加至0.772 MPa,导致应力分布更加不均匀,通过金锡焊料熔封实验,验证了弹簧夹子在边角处时,焊接空洞和内溢最少,焊接可靠性最高。

    2025年08期 v.62;No.579 118-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4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