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书野;张弛;和欣;黄健;周继明;吴梦希;刘军山;
海水温度和深度信息的采集在水文、气象、渔业、生态保护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研制了一种用于海水温度及深度检测的温压一体式传感器。该传感器采用双面设计,利用薄膜式铂电阻传感单元和压阻式压力传感单元分别检测温度和深度信息。两种传感单元均可通过MEMS工艺进行制作,且制作工艺互相兼容,因此,该传感器具有尺寸小、易于大批量制造、可与CMOS集成等优点。经对该传感器性能进行测试,温度传感单元在0~40℃范围内的电阻温度系数为0.27%/℃,测量精度为±0.04℃,同一批次样品电阻温度系数标准偏差为±0.004 9%/℃;压力传感单元的量程为0~10 MPa,在该量程范围内其有良好的线性度(R~2=0.999 3)、灵敏度(14.14 mV/MPa)和批量一致性(灵敏度的标准偏差为±0.896 mV/MPa)。此外,利用温度传感单元信号对压力传感单元在不同温度下的输出电压进行温度-压力解耦,解耦后压力传感单元在5~35℃温度范围内的最大相对误差由8.42%降低至1.07%。开发的MEMS温压一体式传感器满足了海水温度和深度检测的性能需求,有望解决海洋三维温度场监测的难题,在海洋环境保护和水文信息采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2024年10期 v.61;No.569 97-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8K] [下载次数:4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徐校杰;田浩为;邱晔;吴梦希;刘军山;
微阀是微流控芯片的重要部件,然而现有的微阀存在加工复杂、不利于批量生产等缺点,限制了微流控芯片的应用范围。研发了基于胶膜转印的胶粘键合方法,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微流道和聚二甲硅氧烷(PDMS)柔性薄膜制备了带有气动微阀的微流控芯片。通过调节转印参数,在PDMS薄膜上可控地制备了厚度约为1μm胶膜,随后利用微米级的胶膜实现了PDMS薄膜与PMMA微流道层的胶粘键合,既避免了微流道的堵塞,又保证了微流道结构的精确性。设计并制备了由上层气体流道、中间柔性薄膜和下层液体流道构成的气动微阀,由上层气体流道内输入气压驱动PDMS薄膜向下层的液体流道变形以实现流体控制功能。构建了静力学模型分析微阀的关闭特性,根据薄膜变形的仿真结果优化微阀结构,确保微阀的有效截止。经测试,微阀具有优异的开关特性,关闭的响应时间为550 ms,开启的响应时间为200 ms。表征了不同气体和液体压强下的体积流量变化规律,验证了气动微阀可以实现对流体体积流量的精准调控。通过研发胶膜转印工艺实现了PMMA和PDMS的高效无损键合,开发了适合大规模制造的气动微阀,为微流控芯片进一步的实际应用开辟了新的途径。
2024年10期 v.61;No.569 106-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0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郭欣欣;滕飞;郭旭;刘健;张培远;刘平;
面向电力巡检机器人对旋拧作业状态进行精确监测的需求,采用聚乙烯醇、溴化钠作为介电层,并结合纱网-砂纸倒模工艺,制备了一种具有微结构化复合离子凝胶介电层的高灵敏柔性电容式压力传感器。由于离子凝胶介电层和微结构的引入,该电容式压力传感器在较低压力下(0~75 kPa)具有较高的灵敏度(26.85 kPa~(-1))以及高线性度(相关系数R~2=0.994),在较高压力下(75~270 kPa)也能具备一定的灵敏度(12.58 kPa~(-1))和更高的线性度(R~2=0.997)。由于粗糙表面容易形变,该传感器的最小检测限为2 kPa,立体网格结构也使该传感器具有快速响应特性(60 ms)以及在频率4 Hz压力加载下稳定的信号响应。结合差动式结构与所研制的柔性压力传感器,开发了一种具有夹持及旋拧感知功能的机器人柔性触觉末端,并将其应用于单模ST尾纤与旋钮开关两类旋拧作业。应用结果表明该柔性触觉末端可以有效区分旋拧过程中相对滑动、正常旋拧以及卡壳三种常见状态,有效提升电力巡检机器人作业的安全性及成功率。
2024年10期 v.61;No.569 114-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0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许子彦;温作相;高浚桓;
随着桥梁服役年限和桥梁负载的不断增加,对桥梁进行实时健康监测和环境监测变得尤为重要。传统的监测传感器通常依赖化学电池供电,然而化学电池寿命短,需要定期检查更换,且在检修时容易导致监测系统的小面积瘫痪。提出了一种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和电磁发电机(EMG)的混合式摩擦电-电磁纳米发电机(TE-EMNG)。该装置旨在代替化学电池而作为桥梁自供能监测系统的电源。基于摩擦起电和静电感应的TENG具有高电压小电流的输出特性,而基于电磁感应的EMG具有大电流低电压的输出特性,二者的结合使得发电设备具有更高效输出。在8 r/min转速下,TENG单元和三相EMG单元的最大峰值功率分别为0.34和6 mW,可以为蓝牙加速度计供电。该研究展示了一种有效的风能收集器,为桥梁自供能监测系统提供了一种创新的策略,拓宽了未来能源收集的思路。
2024年10期 v.61;No.569 122-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8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佰骏;时吉进;吴家威;何鑫;
针对复杂的制备方法,以及传统电容式压力传感器容量和灵敏度较低导致难以抵御温度、湿度、弯曲等因素带来的干扰,采用层状MXene和聚(3,4-乙二氧基噻吩)∶聚苯乙烯磺酸盐(PEDOT∶PSS)制备具有褶皱结构的复合电极。通过与1-乙基-3-甲基咪唑双三氟甲磺酰亚胺盐(EMIM-TFSA)离子液体介电层的结合,构建了电容式应力传感器。导电材料PEDOT∶PSS与MXene质量比为1∶1时,分别在0~50 kPa和50~200 kPa压力效应区间内实现了高达603和91.66 kPa~(-1)的线性灵敏度,具有快速的响应时间(仅需33 ms)以及优异的循环稳定性(至少4 000次)。此外,该传感器在人体脉搏监测方面展现出实时、准确的特点,为可穿戴设备领域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2024年10期 v.61;No.569 131-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1K] [下载次数:3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任家纬;贾建;高晓光;何秀丽;
为了提高小型离子迁移谱仪分辨率,基于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技术设计并制备了Bradbury-Nielsen(BN)离子门。首先简要介绍离子迁移谱仪原理及结构,其次通过SIMION软件对漂移管进行建模,利用统计扩散模拟(SDS)多物理场的仿真程序模拟离子团在漂移管中的运动情况。根据理论分析和有限元数值仿真研究了BN离子门电极丝参数对离子迁移谱仪性能的影响,并确定参数的优化值为:电极丝间距200μm、直径20μm。最后根据工艺条件设计了适用于小型离子迁移谱仪的MEMS离子门,并绘制了相应的掩模版图形。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采用剥离工艺和深反应离子刻蚀(DRIE)工艺基于4英寸(1英寸=2.54 cm)绝缘体上硅(SOI)晶片制备MEMS离子门器件的方法,对比了样品电极丝参数的设计值和测量值,并验证器件的平整度。
2024年10期 v.61;No.569 140-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9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杜立群;王帅;郭柄江;王忠民;
采用微电铸工艺制作微流控芯片金属模芯的过程中,金属基底与沉积层之间的界面结合强度制约着金属模芯的成品率、制作周期、制作成本以及使用寿命。以NAK80模具钢基底和镍铸层的结合界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解预刻蚀的方法提高界面结合强度。首先,为探究界面结合强度的影响因素,开展数值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界面结合强度随表面粗糙度和刻蚀深度的增加均呈现增大的规律。为优选电解预刻蚀的工艺参数,开展刻蚀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电压为0~20 V时,基底表面粗糙度随刻蚀电压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优选电压为11.15 V;当刻蚀电压一定时,刻蚀深度随刻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为保证电沉积后铸层无缺陷,缩短电铸和后处理时间,针对60μm宽度的流道式芯片模芯,将刻蚀深度优选为30μm,以此获得优选的刻蚀时间为53 s。基于以上仿真和实验结果,制作出了铸层厚度为40μm、整体尺寸为65 mm×65 mm的微流控芯片金属模芯。采用拉伸法测得界面结合强度为178.46 MPa,相比于无刻蚀方法,电解预刻蚀后的界面结合强度提高了518.6%。
2024年10期 v.61;No.569 147-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6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欣星;郑梦悦;杨胜;孙川婷;李佳蕊;崔建国;
随着工业生产的不断发展,环境中有毒污染物逐渐增多,其中重金属离子污染对人体造成不可逆损伤的危险也日益增长,所以对重金属离子进行准确快速检测变得尤为重要。基于电化学检测原理研制了常见痕量重金属离子的微流控检测装置。将纸基微流控芯片与电化学技术相结合,采用石墨烯作为三电极材料,利用3D布局以及叉指状结构增强检测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检测系统能够对铅离子、汞离子、镉离子、铜离子单一离子以及混合离子溶液进行定性定量检测,其中离子浓度在10~100μg/L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度。镉离子、铅离子、铜离子以及汞离子的检测限分为0.34、1.40、4.39和5.16μg/L,并可在约8 min内完成全部检测。该检测系统具有低成本、快速、操作简单等优点。
2024年10期 v.61;No.569 159-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1K] [下载次数:4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曦;黄宝玉;李新雷;王楠;李晓干;
二碲化钼(MoTe_2)材料呈现层状结构,不利于气体的吸附。为了提高MoTe_2基传感器的气敏性能,采用液相剥离的方法制备了二维MoTe_2纳米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N_2吸脱附分析仪以及Raman光谱仪的表征结果证明,相比于原始的MoTe_2材料,液相剥离的MoTe_2纳米片具有疏松的层状结构,液相剥离材料的比表面积(2.064 8 m~2/g)比原始材料(0.357 8 m~2/g)扩大约6倍,为气体分子的吸附提供了充足的活性位点。并且,经过液相剥离操作之后的材料对三乙胺气体的响应值以及选择性显著增高,MoTe_2基传感器在室温下对体积分数10 ppm(1 ppm=1×10~(-6))三乙胺气体的响应值由26.02%提升至39%。结果表明,液相剥离的二维MoTe_2纳米片对于三乙胺气体的检测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2024年10期 v.61;No.569 166-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8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培仪;刘东;雷程;梁庭;党伟刚;罗后明;
采用热老化的手段提高封装后芯片的输出稳定性及使用寿命,并对热老化温度与老化时间的匹配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介绍了压阻传感器的老化机理,然后在不同温度下对同批次不同封装形式绝缘体上硅(SOI)基压阻芯片进行老化,并对芯片老化前后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300℃加电老化情况下,芯片稳定输出的时间为12 h,且老化后芯片的各项指标均有改善。在温度允许范围内,适当的老化温度可以使芯片达到稳定输出状态,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为优化SOI基压阻芯片的老化时间提供了参考。
2024年10期 v.61;No.569 176-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1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朱晓武;罗永皓;张伟业;刘文文;
采用流体体积(VOF)相界面追踪技术建立了同轴聚焦微通道内双乳液滴生成过程的数值计算模型。当内相、中间相和外相流体流速分别为0.01、0.011、0.04 m/s时,该模型能够稳定形成单分散性较好、直径为500μm的双乳液滴。形成的双乳液滴适合药物领域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聚焦孔半径、聚焦孔颈长与聚焦孔颈角对三相流体的液滴驱动方式的影响,并讨论了微流道拓扑结构变化与双乳液滴生成机制及特性的内在联系与机理。结果表明,聚焦孔半径影响了Marangoni效应对内液滴局部扰动的程度,在改变生成液滴截面尺寸的同时,也使液滴生成频率发生相应的变化。聚焦孔颈长的改变决定了内外相流体的流型,限制了液膜断裂与脱离过程,从而对液滴生成方式产生根本性影响。聚焦孔颈角的变化影响了鞘液对外界面的剪切作用,通常情况下较大的角度使得局部流体阻力得以缓慢的释放,有利于生成液滴界面的稳定性。
2024年10期 v.61;No.569 183-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1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